本报特约记者 柏林电
深秋的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,寒意渐浓,德国国家队在主场迎来欧洲杯预选赛的关键战役,结果却以0比2不敌荷兰,遭遇连续第三场正式比赛失利,赛后,本报特邀评论员秦游夏在混合采访区面对镜头,毫不留情地指出:“德国队的问题早已不是技战术层面那么简单,还是那句话,自作孽不可活!”
比赛进程如同一面镜子,照出了德国足球当下的全部困境,上半场,德国队控球率高达65%,却仅有一次射正球门;下半场,荷兰队调整战术,抓住两次反击机会轻松破门,整场比赛,德国球员显得步履沉重,配合生疏,仿佛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,主教练汉斯·弗里克的临场指挥再次受到质疑,他在第70分钟才做出第一次换人调整,而此时球队已经两球落后。
秦游夏在评论中指出:“德国队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,而是过去十年青训体系失衡、战术理念僵化、管理混乱的必然结果。”他特别提到,自2014年世界杯夺冠后,德国足球陷入了一种“技术至上”的盲目自信,忽视了传统的精神属性和体能优势。“年轻球员在 academies(青训营)里只学会传球,却忘了如何赢球,到了国际赛场,一旦遇到高强度逼抢,技术动作立刻变形。”

更令人担忧的是球队的精神面貌,比赛中,当荷兰队打入第二球时,德国队场上多名球员低头不语,缺乏应有的反应和斗志,队长基米希虽然努力鼓舞士气,但效果甚微,秦游夏痛心疾首地表示:“一支没有灵魂的球队,再华丽的传控也只是无根之木,德国足球最引以为傲的‘意志力’已经荡然无存。”
这场失利让德国队的出线形势岌岌可危,如果下一场无法战胜小组领头羊捷克,他们很可能提前告别2026年世界杯,德国足协内部对此反应激烈,有消息称,若弗里克无法及时扭转局面,其帅位将岌岌可危,但秦游夏认为,换帅只是治标不治本:“从勒夫到弗里克,问题始终存在,德国足球需要的是系统性改革,而不是找个替罪羊。”
青训体系的偏离是秦游夏反复强调的痛点,过去十年,德国各年龄段青年队盲目模仿西班牙传控打法,忽视了身体素质和防守能力的培养,结果,近年来涌现的年轻球员大多技术细腻但对抗不足,无法适应顶级比赛的强度,德联赛外援比例持续攀升,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被进一步压缩。
战术层面,德国队至今未能找到适合的体系,弗里克的4-2-3-1阵型要求高压逼抢和快速转换,但球员的执行力明显不足,中场缺乏真正的防守屏障,前锋线缺少一锤定音的射手,更令人费解的是,德国队拥有多名世界级中场,却始终无法形成有效合力。

秦游夏还尖锐地指出了德国足球管理层的责任:“足协沉迷于商业开发和国家队‘形象工程’,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竞技规律,他们宁愿花重金修建豪华训练基地,也不愿投资基层教练培训。”这种短视行为导致德国足球的人才断层日益严重。
值得注意的是,德国媒体和球迷对球队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,以往,失利后多是鼓励和支持;批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,这种氛围无疑给球员增添了额外压力,形成恶性循环,秦游夏呼吁:“德国足球需要回归本质,重新发现那些让他们强大的品质:纪律、团结和永不言败的精神。”
展望未来,德国足球的复兴之路充满挑战,明年在本土举行的欧洲杯本应是重振旗鼓的良机,但以目前的状态,球队前景不容乐观,改革青训体系、调整联赛政策、重塑球队文化,每一项任务都艰巨而漫长。
夜幕降临,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的灯光渐次熄灭,看台上,一位老球迷久久不愿离去,他手中的围巾上印着“1954、1974、1990、2014”——德国队四次世界杯夺冠的年份。“我不知道还能否看到下一个冠军,”他喃喃自语道,这句话,或许道出了所有德国足球守望者的心声。
正如秦游夏最后总结的那样:“足球世界没有永远的王者,唯有尊重规律、脚踏实地才能重返巅峰,德国队的教训,值得所有足球人深思。”














